www.creditsoso.org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
滚动消息: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  信任大市场建设的核心引领者——首席信用监督官  首席信用监督官团队亲临一线,深研细探塑造企业信誉之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中央网信办:打击“自媒体”造谣传谣行为,整治“自媒体”蹭炒热点吸粉引流行为 
  1. 1输入企业名称
    或信用代码
  2. 2输入
    验证码
  3. 3查询
    信用信息
首页 > 学习之声 > 正文
习近平诚信思想学习系列:习近平诚信思想述评

习近平诚信思想学习系列:习近平诚信思想述评

15932581907634886.jpg

【摘要】诚信是人们安身立足的准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道德进步相兼顾,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思想的情况下,站在立党立国的高度,旨在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诚信思想的基本点。本文从社会诚信的三大领域: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和文化诚信等三个层面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诚信观,领悟其关于诚信理念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政治诚信;经济诚信;文化诚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党理政、军事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诚信是人们安身立足的准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道德进步相兼顾,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思想的情况下,站在立党立国的高度,旨在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诚信思想的基本点。本文从社会诚信的三大领域: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和文化诚信等三个层面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诚信观,领悟其关于诚信理念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民心得失之源的政治诚信观

        信,国之宝也。诚信自古即是重要的为政之道。《论语·颜渊》记载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何治国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管子·形势》中也提出了“言而不行,则民不附”的观点。由此看出,政府应该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诚信的良好形象,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政府立信,渐而形成的政治诚信观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政策理论的诚信表达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①关于理论理解的诚信问题,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活的灵魂正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③面对新的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成果历史地合乎逻辑地完美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三者的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引党和国家工作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深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主张,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2. 政府理念的诚信坚守

        政府诚信关乎民心得失,关乎国际影响力。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方针政策不动摇,还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坚持、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创新、梳理和整合,重申不论时代怎样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会变。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邓小平同志原话做出铿锵有力的注解:“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推进者的角色,在国内外也树立起了一以贯之的诚信政府的形象。

        3. 党的建设是诚信之本

        马克思认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诚信,“在历史的战斗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列宁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列宁认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批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才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级,进而又教育和训练群众。”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离不开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规范和信用熏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党员干部要弘扬守诚信的传统美德,即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争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切实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首先,从思想建党方面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党员个人诚信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言行一致,恩格斯指出:“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列宁主张要“培养真实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应当培养出一批负责同志……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正确无误地判断群众的情绪,判断他们真正的需要、愿望和想法,能够不带半点虚假拔高成分来确定群众的觉悟程度,确定这样那样的旧偏见和旧残余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能够用同志的态度对待群众、关心满足群众的要求,以此赢得群众的无限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信仰,从思想上站稳政治立场,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说话办事都应当老老实实,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光明磊落,讲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践行“三严三实”、保持诚信本色,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以牢固的纪律和规矩意识砥砺自身,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

        其次,在制度治党过程中融入诚信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思想建党要靠制度来保障。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思想建党的每一步都需要制度来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制度治党,要建设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让“五个必须”成为政治生活新常态。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言行有规范、权力有笼子。

        4. 政务诚信重在制度诚信

       马克思认为,“公众的智慧和良好愿望被认为甚至连最简单的事情也办不成”的状况是国家制度的“根本缺陷”⑥。制度诚信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制度的信用,它们的确立实施、改革完善要公开、公正、透明、规范,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诚”是指制度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信”是指制度公示并生效以后要严格执行。另一层含义是要建立一套政治诚信的制度机制,约束政治活动主体不诚信的行为,监督治理政治领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唤起政治主体对制度的敬畏和忠诚。

        首先,制度诚信表现为尊重客观规律,想人民之所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拟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关于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他指出,“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制度诚信需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办实事好事要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其次,制度的制定、修改以及实施要做到公开透明,这是制度诚实性的表现。“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贯彻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文件,完善后期评估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逐步积累、巩固和增进群众对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

       5.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恪守诚信为要义

       马克思在代表第一国际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对于国际关系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其中“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⑦这段话更是直截了当的道出了国际关系的本质。这里的“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可以理解为恪守真诚信义。儒学强调诚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底线,“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国人交,止于信”。诚信是交朋结友之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度尼西亚国会时说“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在韩媒发表的署名文章《风好正扬帆》中重申“‘信’在东方价值观中具有重要地位,中韩以信相交,确保了两国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牢固基础。”同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信”阐述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国际社会中,我国正着重塑造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即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美丽的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的地区与世界大国形象、亲和而有活力的开放大国形象。不论是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一体多元、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还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无论是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还是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无不以诚信为基石。“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的新提法,体现了我国真诚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美好愿景。国之信,重九鼎。长期以来,中国在秉承睦邻友好的理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诚信正在作为建立新的安全观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为商创业之基的经济诚信观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和生命线。现代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它与诚信道德有着与身俱来的天然联系。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秘密时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时间就是金钱,信用也是金钱:资本是信用的基础,而信用则可以带来新的资本、新的金钱⑧。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⑨。经济诚信来源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其本身不仅是一种经济道德规范,更是体现经济交往方式和经济交往关系中的制度伦理属性,马克斯·韦伯指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是最为非人格化的、实际的生活关系,只认物不认人,人们在市场交换中所结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出于血缘亲情或友情,而是出于实在的利益关系和彼此间的相互信任。⑩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它是无形的资产,但却比有形资产更重要。

       1. 诚信是引领改革的旗帜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以贯之的政策走向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把诚信建设推向深入,引领改革、助力改革、推动改革,承载改革的现实难题,彰显了制度诚信的力量。

        2. 诚信是抑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指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诚实守信,从古至今都是经济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显得更为重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强调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在于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作用,但发挥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作用和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需要法治上的保障。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又是制度诚信的要求。除此以外,人无信不立,商以诚待人,业靠诚信创。倡导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让守信者得实惠,失信者砸饭碗。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3. 建立企业诚信既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又是建设经济诚信体系最重要的基础

       诚信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的首选良策,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要加强监管,带头遵守法律,带头讲究诚信;对于非公有制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在与企业家们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努力学习并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主动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切实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三、立身处世之本的文化诚信观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马克思在定义著名的劳动创造说之时,也强调“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⑪。文化在这里分别与“财富”和“社会”并称,既包含丰富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物质意义,又描述了相应的精神世界形态,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被高度重视和提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确立伊始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常提常新的高频词。他多次强调,要加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人类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走访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信文化,不仅可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且有益于阐发蕴含其中的讲诚信、重承诺的宝贵品格和时代价值,引导人们诚意正心。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文化,铸造公民的信仰精神,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道德追求的关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影视剧、小说和戏曲等文化传播方式培育滋养诚信价值理念,深入阐释“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使诚信价值准则深入人心。大力发掘、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失信败德行为进行批评揭露,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信用工作的法制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发动群众参与道德评议,组织大讨论等活动,形成民间舆论场,引导人们加强自我约束。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讲话中提出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对全社会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以完善法律法规为保障,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在激励守信、惩戒失信上见实效,使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诚信风尚日益形成,诚信社会愈益健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8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④《列宁选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6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4~135页。

⑧《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7~449页。

⑨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第92~103页。

⑩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08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作者:张家惠,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刊发于《新疆社科论坛》2017 年第 1 期)


关于系统 |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 信用机构解决方案 | 首席信用监督官就业创业培训简章 | 社会责任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信用机构查询